当前位置:首页 > 唯美诗句 > 正文内容

登岳阳楼中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句子是 登岳阳楼这首诗怎样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

一、对比杜甫的《登岳阳楼》和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

《登岳阳楼》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(768年)创作的一首五律。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,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,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,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。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,即登楼赏美景,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。

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(767年),杜甫57岁,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,当时诗人处境艰难,凄苦不堪,年老体衰,患肺病及风痹症,左臂偏枯,右耳已聋,靠饮药维持生命。大历三年(768年),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、公安一路漂泊,来到岳州(今属湖南)。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,凭轩远眺,面对烟波浩渺、壮阔无垠的洞庭湖,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;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,国家多灾多难,又不免感慨万千,于是在岳阳写下《登岳阳楼》、《泊岳阳城下》和《陪裴使君登岳阳楼》。

《岳阳楼记》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,于北宋庆历六年(1046年)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。其中的诗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、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。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。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,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,含蓄规劝他要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试图以自己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。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,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。《岳阳楼记》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,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、风雨阴晴和“迁客骚人”的“览物之情”结合起来写,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,扩大了文章的境界。

创作背景本文写于庆历六年(1046年)。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,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,庆历五年(1045年)滕子京重修岳阳楼,请范仲淹作记。并附上一幅《洞庭晚秋图》,写此文时作者并未登临岳阳楼,只凭借此图写出了《岳阳楼记》。

相同:

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,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。

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:《登》是慕名登临而作,《记》是应约有感而发。

两篇中间都是写景。《登》:“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”,气魄宏大,意境广阔。《记》中的“衔远山,吞长江”也有着同样的气势。

不同:

《记》在写阴雨、睛明景色时,情景相生;而《登》诗三联写自身经历“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”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,

总结:

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,用不同的表现形式(诗、文),大致相同的结构(述因——写景——抒怀),写同一对象(岳阳楼),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(与民同忧乐)。

二、登岳阳楼这首诗怎样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

杜甫《

登岳阳楼

》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,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,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,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,

可以从以下两点加以理解:

第一,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。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,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。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,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。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,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,并且在描绘中,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,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。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,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,开拓了作品的意境。

第二,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。从内容方面说,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,其中蕴含了“昔”与“今”的时间跳跃过程。颔联中,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,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。在写景中,又由吴、楚之地面到日、月之天空的

空间跳跃

。到了颈联,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,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。到了

尾联

,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,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。在写国事时,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。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,跳跃性强的特点。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,

首联

蕴含喜悦,颔联带有雄壮,颈联转为凄苦,尾联变为悲伤。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,显示出不断变化,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。

三、登岳阳楼杜甫所作以喜写悲表达忧国忧民之情

杜甫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他被后世誉为“诗圣”,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。下面跟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所作的《登岳阳楼》吧。

公元768年,杜甫携家眷由夔州出峡,沿江经由江陵、公安一路漂泊到江湘一带,并在暮冬时节流寓岳州,登临岳阳楼而赋此诗。

诗人在穷途末路之际登上了闻名已久的岳阳楼,凭栏远眺,放眼湖山,面对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水域,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情讴歌,继而又联想到自己晚年飘泊不定的无限悲凉,因而不免感慨万千,顿生“花近高楼伤客心,万方多难此登临”的哀伤,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蕴含着浩然胸襟和博大情怀的千古名篇。

全诗如下:

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

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

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

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

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,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,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“阅军楼”,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,西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称“巴陵城楼”。唐玄宗开元四年,中书令张说在此任职,常与才士登楼赋诗,遂使岳阳楼声名远扬,成为天下文化名楼。

千百年来,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楼览胜,为文赋诗,凭栏抒怀。唐宋之际咏岳阳楼的诗文蔚为可观,然而还是以杜诗《登岳阳楼》为最。

全诗首联“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”着眼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,以时空为线索,将今与昔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,虚实交错,纵横捭阖:“从前我只是听说洞庭湖的壮观美丽,但却不曾有缘一睹真容;如今终于有机会登上这心仪已久的名胜———岳阳楼了。”

看似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,其实是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而是反衬自己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忧伤感情。青年时期的杜甫曾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崇高理想,然而身逢乱世,才能无处施展,只落得暮年空叹,怀悲江上孤舟,此情此景,何喜之有?

诗的颔联“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”实为千古名句,后人多有褒赞之辞。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分裂吴、楚两地,吞吐日月星辰,波澜壮阔,浩淼无际,气势宏伟。表面上看来诗人是在漫赏洞庭美景而无比喜悦,实则思绪万千,悲不自胜。十字之中,“坼”、“浮”二字最为传神,皆“怀悲”之妙笔。“吴楚东南坼”表面上是写浩渺广阔的洞庭湖把吴楚大地分开,实际上暗指大唐王朝藩镇割据、江山分裂的局面!

颈联“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”是诗人情系亲友而思念无涯的悲凉写照。众所周知,在今存一千四百五十余首杜诗中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那些忧黎元、悲时局的作品,此外还有不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亲念友之作,也常常让人回味无穷。

全诗尾联“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”是在前三联的基础上浓缩的家国之恨、身世之悲,是诗人博大悲伤的充分体现。此时此刻,诗人登楼凭栏,不仅仅是诗人对自己凄苦身世的感伤,更重要的是登楼极目,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、国家艰危,这才是诗人博大痛苦的真正根源。

全诗采用以喜写悲的手法,运用明暗交织的两条线索,把情、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,语言质朴凝练,意境浑厚深远,感情沉郁悲凉,曲折真挚,一咏三叹。诗中描绘山水,融入了身世飘零之感,忧国忧民之情,眼前江山,胸中社稷,国家兴衰,个人坎壈,浑然无间地融于一体。

所以前人有“气压百代,为五言雄浑之绝”的极高评价,又有“气象宏放,涵畜深意,殆与洞庭争雄”的盛情褒赞。

«    2024年5月    »
12345
6789101112
13141516171819
20212223242526
2728293031

热门文章